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出品
温暖的影像叙事 有效的法治传播
——评法治公益微电影《寻人启事》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赵卫防  发布时间:2015-03-10 09:21:16 打印 字号: | |
  3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山东省即墨市人民法院联合出品的法治公益微电影《寻人启事》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该片在延续以影视作品传播法治理念的同时,也以其艺术手法的创新性获得了较强的观赏性,呈现出了更强的传播意义。

  营造出较强的叙事张力,是《寻人启事》艺术创新性的首要表现。与一般的影视作品相比,微电影篇幅较短,传播平台主要依托于新媒体,因此叙事上更要求主线明晰、矛盾凸显、节奏紧凑,更考验了创作者的叙事功力。该片在叙事层面较好实现了微电影的诉求:影片讲述雷大成为了要回工程款,将老板吴有德告上法庭并得到法院支持。谁料,判决之后吴有德却玩起了失踪。正当吴有德想继续逍遥法外时,一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使他寸步难行。这一题材为其设定了非常明晰的叙事主线:在吴有德处处耍赖的情况下,雷大成如何要回自己的钱?影片在较短篇幅中设置了多重矛盾冲突和戏剧反转,营造出了较强的叙事张力。先是雷大成讨钱无望,只好张贴寻人启事,而吴有德非但不还债还继续扩大生意;正当矛盾冲突达顶峰之时,法院推出了“曝光台”,使吴有德不但住店出行成了困难,连生意伙伴也不愿再与之合作;剧情此时峰回路转,在强大的压力下,吴有德走投无路被迫还款,而别人欠他的款也在法院高压态势下得到偿还。

  虽然《寻人启事》表现的是“老赖”被迫还款的故事,主旨是彰显法律的威力和尊严,但影片在叙事时却刻意回避了法律条文冰冷的一面,而是赋予其温暖的情怀,充分体现出法律本身以人为本的根本主旨。而片中潘总的出现,使这种温暖达到了高峰,体现出了企业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担当,让观众感受到了法治的温暖。此外,面对债主的某种不满,执行局法官们始终充满耐心,不断给他们以希望,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心;面对“老赖”,法官们在积极调查的同时也给予了耐心劝解,希望他们遵守法律、履行判决……如此等等,不但表现了司法者人性的一面,也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暖基调和人文情怀。

  刻画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寻人启事》获得艺术创新及有效传播的另一重要原因。影片在不足30分钟时长内,塑造出了多个鲜活人物,每个人物都呈现出了立体的个性。作为债主的雷大成,具有善良和负责的一面,为了给工友们发工资,拿出了给妻子看病的钱,而拿到还款后立即又用“寻人启事”的方式寻找他的债主还钱;但面对“老赖”,雷大成束手无策,面对判决书暂时不能执行的现实困境,他也不断表现出失望和急躁情绪。影片对“老赖”吴有德的塑造更是力求丰富,他“老赖”的一面昭然若揭,但片中并没有对他进行脸谱化处理,有着看似相对合理的赖账理由;影片还多次出现他练习书法的情节,不但丰富了他的性格,也具有反讽的喜剧效果。影片中成功的人物刻画,一方面体现出了创作者较强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依托于李诚儒、刘亚津、杨轶等明星的成功出演。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更对影片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微电影,《寻人启事》在镜语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如在叙事层面,影片并未依靠人物对白来完成,而是充分利用影像来进行叙事,片中的对白使用较为节制。尤其是影片结尾处表现吴有德和雷大成等人对话时,影片以工地电梯的运动镜头来表现,试图凸显人物道德水准的高低。这样的镜语处理,无疑为影片增添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以叙事、人物、镜语和温暖格调获得了观赏性和艺术性,确保了影片本身所承载的思想性实现了有效传播。在“依法治国”背景的当下,影片在表现人民法院克治“执行难”主题的同时,也以其艺术表现力唤起了全社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成为一部弘扬公正、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