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出品
我党早期法治建设的银幕颂歌
——影片《黄克功案件》赏析
作者:田水泉  发布时间:2015-01-07 14:22:01 打印 字号: | |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向我党早期司法工作致敬的诚意之作!

  影片制作完成后,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审看了影片,认为该片艺术再现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黄克功事件”,展示了公正平等、司法民主、司法公开等我党早期确立的法律原则,彰显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追求民主平等、推动法治进步的思想。影片对于继承和发扬司法工作优良传统,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事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制片方还先后邀请了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审片和观影。大家普遍认为,影片生动还原了黄克功案件的审理全过程,突出塑造了边区法院代院长雷经天这一司法工作者形象,影片题材重大,主题思想深刻,案件故事完整,法律适用准确,是一部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法治类型影片。

  黄克功案件体现出的司法原则,穿越了七十七年时光,依然在人民法庭熠熠生辉

  正如片名一样,影片《黄克功案件》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当年震惊边区的“黄克功事件”: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延安发生了一起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的恶性案件,保卫部门经过缜密侦查,将杀人凶手、抗大六队大队长黄克功抓捕归案。军委主席毛泽东面对这样一位跟随自己从井冈山一路走来且屡立战功的老部下,没有使用战时统帅的特赦权,决定将案件交由刚刚成立的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审理。法庭最后以公开审判方式,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影片在90分钟有限时长内,详尽叙述了黄克功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之后的完整过程:从法院立案、挑选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到调取证据、公开审判、合议案件,直至最终的判决与执行,案件审理的必要环节无一处缺漏。看完影片,令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也由衷地对边区法院办案程序之规范表现出极大的敬意。

  影片对办案程序的描写并不是简单重述,而是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干湿浓淡有简有略,处处体现着创作者的良苦用心:通过案件审理过程的再现或解构,让人们对延安时期司法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有了感性认知。延安的法庭虽然是那样简陋,边区的法制虽然不那么健全,但其中许多场景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比如审判长用来维持法庭秩序的铃铛、检察官着力寻找的关键证据口琴,再比如广泛而民主的陪审员选拔程序、控辩双方针锋相对的精彩辩论……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有效推动了影片故事的发展,而且蕴含了司法的严谨、客观、民主、公正之意。

  他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革命者,更是主持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的法官

  影片中,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审判长雷经天这个人物,使之作为影片当之无愧的男一号而充满了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为丰富多彩的银幕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边区法官的崭新形象。

  雷经天,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代理院长、院长,解放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务,是我党早期司法工作领导者之一,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了塑造好雷经天的形象,编剧王兴东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和文献资料,而且亲赴广西南宁津头乡雷经天故居,追寻他的革命足迹。创作中,王兴东紧紧抓住雷经天担任黄克功案件审判长的身份,从动作和语言上不断强化他作为法官的职业特征,成功完成了这一革命者和司法工作者的形象塑造。

  电影中,雷经天一出场就紧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他坐在露天搭建的简易法庭,专注地审理着一桩婚姻纠纷案件,不停地拉响铃声维持法庭秩序,平静中蕴含着定分止争的智慧,冷峻外表掩饰不住热心为民的情怀。片中雷经天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是一碗水端平,是两碗水都要端平。”当有人以推理的方式叙述案情时,他很不客气地予以纠正:不要推断,要事实;不要分析,要证据。可以说,雷经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了法官这一身份的职业素养和立场。影片高潮出现在最后合议案件时,面对着别人对自己太过冷酷的指责,雷经天沉痛而坚定地说道:“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对这位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的法官给予深深赞许。

  影片《黄克功案件》成功塑造了以雷经天、胡耀邦为代表的我党早期司法工作者形象,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坚守着法律的底线和原则,维护了司法的尊严和权威。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法治意识和司法能力,描绘和勾画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雏形和蓝图。

  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记录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电影人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担当

  电影不但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产品。面对日益喧嚣的商业洪流,无论如何强调电影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但影片的思想属性、价值观属性始终要重于其商品属性。所以,对一部电影作品而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都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作品传达正确价值理念。影片《黄克功案件》正是如此,它通过一个历史案件和几个历史人物,完成了弘扬民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延安时期,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加入,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同时,实行民主法治、追求人人平等成了边区军民的迫切需要。黄克功案件发生以后,毛泽东心情十分沉痛。但是,面对这样一位追随自己从井冈山一路长征到延安的老部下,作为军委主席的他依然明确表示,抗大军官杀了人,军委的态度是必须严格执行军纪。考虑到当前国共合作抗战时局,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华民国的特别行政区,此案应该交给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审理判决。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毛主席能够克制个人情感,放弃自己拥有的统帅特权,主张运用司法途径解决,这样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自觉实在难能可贵。寥寥几个镜头,简单几句问答,突显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法治理想。它不但顺应了边区军民对民主平等的呼唤,而且是确保党和军队不断走向强大直至夺取最后胜利的保证。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临近结束时,雷经天在法庭上当众宣读了毛主席写给他这个审判长的信:“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无论是在当年边区简易的法庭,还是在如今现代化的影剧院,凡是聆听到毛主席这段话的人,无不感到字字千钧,振聋发聩。

  感谢《黄克功案件》的创作者,在当下浮躁喧哗的创作环境中,能够将创作视角对准我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并以发现者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价值,以电影艺术形式告诉观众: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伴随着党的事业而有序传承。正是他们胸怀大时代、大格局、大视野,抛弃了掺杂个人情绪的小时代、小利益,才创作出了这样状写历史大势的伟大作品。我们相信,这样承载民族追求和精神信仰、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影片,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电影观众的关注、追捧、热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吹响依法治国的号角,人民司法改革事业也正在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此时观看这部礼赞我党早期法治建设的影片,重温这个延安时期著名的司法案例,重温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法治思想和司法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这些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中所形成的法治思想和法律基石,不仅伴随了我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史,也必将继续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在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