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当下,主旋律电影经过不断地美学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主旋律电影,在不失其主流意识形态表现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想深度,并和娱乐元素充分对接,修复了中国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认同感。近日公映的《黄克功案件》,便是这样一部显示庭审题材新突破的影片。
《黄克功案件》根据历史资料,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刘茜的案件。案件发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保卫部门缜密细致勘察,边区高等法院最后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该片立意是表现公平公正、司法民主等我党早期确立的法律原则,也彰显了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破除特权思想、推动法治进步的努力。但影片力避概念性地阐述这一做法,而是通过人性考量、跌宕起伏的剧作结构以及富有特色的镜头语言来完成主旨的表达,并深刻诠释出了其现实意义。
影片首先在剧作上进行了创新性努力
黄克功枪杀刘茜的历史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戏剧价值,但编剧为了突出其设定的意义表达,对枪杀事件本身以及黄克功本人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并未更多着墨,仅仅是一般性的描述。剧作将重点放在对黄克功的调查、公诉,特别是审判以及判决等环节,黄克功是否会判死刑,成为全剧主要的剧情推动力。
在剧作结构上,编剧围绕这一中心矛盾设立了多条线索:其中公诉方、陕北公学学员及部分群众代表是坚决要求判处黄克功极刑的一方;黄克功的战友——江西老表集体声援,而抗大同仁亦是想尽办法保全他的生命;作为主审官的雷经天,又时常纠结于法律与人性之间;而中央高层则将此案完全交给边区高等法院自主审理,态度似乎不甚明朗。
此外,片中还重点表现了另一重要人物贺子珍的态度,她痛惜江西老表黄克功干出这样的蠢事,对其爱恨交加,但内心又不忍看他被自己人押上刑场处决,几番努力,寄希望于毛泽东表态救下黄克功。
这样,围绕黄克功是否被判死刑的几方势力胶着在一起,使得最终的结局扑朔迷离,赋予了剧情极大的叙事张力。
而在剧情发展上,编剧亦是围绕黄克功是否被判死刑的中心矛盾反复设局,增强影片的悬念感。影片前期在对黄克功事件的调查与公诉中,虽然也设置了一些障碍,但基本指向是“判死刑”的最终设定;在完成调查和公诉后,黄克功被公审,在公诉人严肃的公诉、陕北公学学生义愤填膺的声讨以及群众代表的发言之后,“判死刑”似乎不再有悬念。
然而,此时一位亲人被日寇杀害的白发老者通过现身说法逆转了剧情走向,随后黄克功战友的集体口号更是淹没了“判死刑”的呼声。影片以这样的剧情走向,营造出了不确定的氛围,随后合议庭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于战友情,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利用红色政权开创时期的不完善法律来为其开脱,再次为“判死刑”增加了变数。在最后关头,毛泽东的信支持了死刑,最终敲定了结局。
这样的剧情走向,使得全片跌宕起伏、扣人心魄、悬念迭出,戏剧冲突强烈,较为完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设定主题,亦成为一部既好看又有着强烈正能量的优秀影片。
《黄克功案件》对真实人物的性格刻画十分细致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回归中国主流电影之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摒弃了概念性的人物,努力刻画出真实、立体、丰富、感人的形象,而刻画出人性的真实和其性格的纠葛,是完成这一美学目的的主要手段。
但也有一些影片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追求人性的复杂,而刻意回避温暖和主流价值、隐瞒作者的价值观取向,甚至放大黑暗,这样也使得其电影作品失去了审美价值。
该片的人物刻画,避免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力图细致呈现出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并以此获得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被赋予了真实而复杂的人性。如对黄克功,影片以“帅哥”形象出现,既表现出了他以往的英雄业绩,也呈现出了他的青春和血性,更展示了他居功自傲、血气方刚,时常用鲁莽和刚勇掩盖内心深处的无知与轻浅的一面。面对钟爱的女青年刘茜,他开始拿出冲锋陷阵的勇气放胆追求;被拒绝时,他又不知所措,继而恼羞成怒,枪杀刘茜。最终,影片又表现出了他灵魂深处的忏悔。片中黄克功的种种行为,真实地呈现出了他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对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影片亦是细致呈现其真实人性,他具有浓郁的战友情结,为赦免黄克功这位曾对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战友可谓是费尽心机,他不仅找到了赦免黄克功的法律依据,甚至在合议庭合议最终的判决时,和另一位力主对黄克功判死刑的陪审员大打出手。但当审判长雷经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之后,他满含热泪在死刑判决书上按下了手印,他周身散发出的以正义、温暖为主调的复杂人性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在众多的角色中,人性刻画最为细致的当属主人公雷经天。作为边区高等法院的代院长,雷经天被中央任命为黄克功案件的审判长。影片从这一刻起便将雷经天推向了巨大的人性纠葛之中,一方面,黄克功是革命功臣,更是在长征途中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救命恩人。另一方面,他又是法律的代表,在他身上流淌着公平、公正的正义血脉,这是他人性中的重要部分,时刻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雷经天也深知法律的背后是政党、政府、军队和人民,一旦这个天平失衡了,毁掉的将是整个政党和其建立的政权。于是,人性纠葛在银幕上的雷经天身上聚成了澎湃的波涛,集团利益、情感关系、责任恐惧以及他内心渴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交织在一起,使他在情与法的两难境地中备受煎熬。他咀嚼干姜的细节设置以及为黄克功用姜汤搓澡的戏,都是他内心风暴的真实展现。
而合议庭争论的一场戏,既是众人真实人性呈现的华彩乐章,更是雷经天人性纠葛的具体体现。他“三个方面自我宣判了死刑”的表述,真实表达了其内心经过痛苦与挣扎后的抉择。而他的台词如“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则表现出了他在心理转变的艰难过程中,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影片通过对人性纠结与选择的细致刻画,突出了真实的人物情感,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吸引了观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感人的力量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与法治的价值追求,烘托了中国共产党真善美的价值诉求,凸显了共产党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及共产党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这是其建国和治国成功的关键所在。
影片亦没有停留在就历史描述历史的事件再现层面上,而是在表现历史的同时,完成了对现实的映射,片中所表现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铲除特权腐败、依法治国等亦是当下执政者重要的治国理念。
影片以精湛的剧作结构以及细致而真实人性的呈现,获取了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黄克功案件》以精湛的剧作结构以及细致而真实人性的呈现,获取了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但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为全片灵魂人物的雷经天,既是影片叙事动力的基础,亦是展现真实人性获得观众认同的关键。片中对这一人物的刻画显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黄克功案件》的导演和制作者们成功地再现了77年前的延安审判犯罪将领的阳光下的大操场,这个独特的法庭场景运用,推动戏剧进入高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展现了共产党在执政地区司法民主、公开透明地审判程序,坚持了并奠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尊重人权反对特权的原则。雷经天在法庭上敲响高悬的大钟,喻义深远,特别是枪毙黄克功后,钟声久久不息,震撼观众的心灵,让群众从情感到理智都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这是近年来庭审类型影片新的突破,为中国银幕增加了一个崭新的法官形象——雷经天。这显示出了中国主旋律电影新的成果,很好地传播了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形象并艺术地展现了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几代人的追求和愿望。
该片和近期的其他主旋律电影形成了新的主旋律影片脉流,在创作者持续的努力下,这股脉流不断获得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提升,成为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而中国主流电影的思想价值也因此得以提升,有了新的发展。